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快报 » 国家政策 » 正文

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一步是如何落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21  浏览次数:45
核心提示:  生态农业的实践  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一步是如何落地。由于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节控制,涉及多功能
   生态农业的实践
 
  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一步是如何落地。由于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节控制,涉及多功能的协调与权衡。多年来各地生态农业的实践表明,守住生态底线,因地制宜找出切入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守住底线、突破瓶颈
 
  由于我国农业工业化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很多地方都存在需要积极采取改进措施才能突破当地农业的生态环境瓶颈问题。实践生态农业的一个简便办法就是根据生态农业“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3条底线对照检查,抓住主要矛盾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通过“望闻问切”,抓准可能突破生态农业底线的关键问题所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场一策,一村一策,才能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2.承接传统、问计民间
 
  传统农业往往就是最朴素的生态农业方式。在我国很多很多地方还保留了传统农业实践,在生态农业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基于“天人合一”理念,善于发掘、保护和研究优秀的农耕传统,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并发扬光大,就能有效地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
 
  民间有很多创新性的生态农业方法。比如:广东潮汕农民水稻中期晒田可以增强水稻抗性的经验。广东东莞农民实施香蕉与韭菜间作可以有效地防治香蕉枯萎病。西北农民发现石榴园附近种植向日葵会引诱桃蛀螟等。在生态农业实践中,只要善于发掘、总结农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一定会找到很多实用而有效的生态农业方法。
 
  3.参照规范、博采众长
 
  推进生态农业实践的另外一个途径是系统对照生态农业规范要求,当前可以参考《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在模式构建上,努力实现区域景观合理布局并留出生态空间,生态系统上循环顺畅,生物层次上多样性丰富;在技术体系选择上,积极采用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治手段,拓展作物养分供应的有机肥来源,开展预防为主的动物疾病防控,饲料不添加激素与抗生素,农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等。
 
  由于生态农业实践重视传统农业经验和民间探索,往往会给人错觉,好像生态农业排斥高新技术。事实上,生态农业不仅愿意采纳诸如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农田作业机械化等现代技术,而且乐于采纳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比如:作物节水节肥的自动感应和自动控制体系,畜牧场饲料及饮用水的自动投放控制设备,温室和房舍的环境自动控制,作物病虫害监控的自动识别技术,动物行为的自动识别技术,节能农业机械与果园作业机器人,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生态农业应用软件,虚拟现实(VR)与人工智能(AI)等。未来,“虚拟农场”与“实体农场”的互动也许会成为践行生态农业的方法之一。
 
  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生态农业普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们普遍承认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精神文化内涵优于常规农业。然而,由于生态农业的特殊性,如何理解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率,如何让生态农业的多重服务功能转变为切实的经济利益,是生态农业成为主流农业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
 
  2.时间效应
 
  从常规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需要多年努力才能够让系统摆脱旧的状态、取得新的平衡。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需要有3年的过渡期才可以获得正式认证,就是为了在这段期间让有害化合物彻底分解,生物群落为基础的土壤活力得到恢复,天敌生物群落能够稳定成长。考虑到有些新建的生态农场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还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因此,习惯用1年的肥料对比试验或者品种对比试验结果就去评判生态农业容易产生偏差。这就是为什么农业科学机构以及研究人员在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中很注重设立农业长期生态定位站和开展长期生态农业定位研究的原因所在。
 
  3.尺度效应
 
  除了时间效应之外,影响生态农业表现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尺度效应。通过景观生态学有关基底、廊道、斑块的概念很容易理解生态农业的空间效应和尺度效应。常规农业包围的小型生态农场还往往由于缺乏天然植被斑块和生物迁移廊道,有益鸟类、天敌昆虫、蜘蛛种群也很难定居和繁衍。这就不难理解被群山包围、水源独立的生态农场,或者与周围农场生产类型完全不同的生态农场,或者有一定连片规模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合作社所实施的生态农业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
 
  4.科研效应
 
  各国农业教学科研机构最初的设置思路和研究路线是建立在西方传统科学的还原论基础上,学科越分越细,隔行如隔山。仅仅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各国农业研究才陆续开始接纳生态环境指标、采用系统思维,尝试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方法指导农业科学研究,并逐步重视农业外部效应和可持续性评估。
 
  5.市场效应
 
  传统市场仅仅能够对常规农产品进行交易,这不利于体现生态农业潜在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作为公共产品,其价值在传统市场里得不到体现,因此产生了“经济外部性”。一个对公共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负责的生态农场与一个仅仅追求产品市场交易利润最大化的常规农业进行短期经济效益比较,显然有失公平。要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政府对农场损害生态环境的“外摊成本”实施经济处罚,对农场保育生态环境产生的“外泄收益”进行经济奖励或生态补偿。
 
  要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的另一条途径是让稀缺的生态环境资产化,建立起诸如“CO2排放市场”“水COD排放市场”“空气SO2排放市场”等。我国已经建立起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不同类型农业体系碳平衡的统一计算方法和碳交易方式的便利化还有待探索和进一步完善。
 
  要解决“经济外部性”的第3条途径是在市场上建立消费者可以识别的产品,让生态产品得到较高的市场价格,从而让生态环境效益得以体现。生态农产品的第三方认证方法有利于远距离大范围贸易。依靠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内的利益相关方所形成的参与式保障体系(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PGS)可以降低生态农产品的认证成本,节省认证时间,方便在本地市场特别是熟人社区市场进行交易。
 
  6.民间效应
 
  生态农业获得普及的另外一条渠道是通过宣传教育,让消费者更加愿意购买生态农产品,生产者更加自觉参与生态农业实践。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多年的宣传教育,我国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对生态农产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自觉参与生态农业实践的人也越来越多。当前,不少农业企业主动把“生态”纳入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名称。这些农业经营者愿意以农业的生态化为追求目标,而且已经认真落实了生态措施。此外,我国社区支持生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得到了发展。受过高等教育和带有生态情怀的“新农人”不断加入到生态农业建设中。尽管遇到不少困难,但是通过交流、互助,以及消费者的理解和政府的支持,众多“新农人”经营的生态农场获得了生机,得到了发展。
 
  7.展望
 
  农业深刻影响到周边甚至全球生态环境,反过来周边与全球生态环境好坏也会对农业生产和民众福祉产生深远影响。除非出现饥荒与战争之类的紧急状况,政府在农业决策中都不应当忽视其生态环境效益。在食品供应有了坚实保障并有所储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当下,决策就应当更加重视农业生态环境效益、农产品供给的可持续性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生态农业建设完全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为此,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了国际社会的紧迫任务。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实践方式,其背后需要一个基于系统整体的以农业生态学为代表的科学支撑,成为社会潮流则需要社会自上而下的政策法律支持和自下而上的民间参与。在这个国际共识的推动下,生态农业正在逐步成为农业发展主流,推进着我国和全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造福人类。
 
 
[ 资讯快报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快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