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而生态农场是将生态农业技术、现代先进装备、绿色低碳理念等引入农业发展的实践主体。我国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既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能够有效减轻生态环境压力,是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措施落地的有效载体。
为加快推进生态农场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科学评价、跟踪监测和指导服务,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家地方生态农场。业内人士表示,意见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更加坚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可以预见,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正在迎来春天。
发展
推进生态农场建设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生态农场是要在持续获得最高产量的同时保持环境友好和产品安全,是保护环境、发展农业的新模式。
意见提出,要培育一批生态农业市场主体。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自愿申报,通过专家评估、现场评审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遴选一批生态农业市场主体。引导入选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全程推广应用标准化生态农业技术,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品牌,使其成为落实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排头兵、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头羊、加快农业发展绿色转型的典型样板。
同时,推广一批生态农业技术模式。鼓励以生态农场为主体,推广应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污染修复等产地保育技术,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控等技术,生态田埂、生态沟渠、生态廊道等田园生态系统建设技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清洁加工、节能贮存、低碳运输等绿色收储运技术,健全完善生态农场技术规范,形成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
专家表示,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打好“绿色牌”,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既能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既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生活质量,又能夯实农村消费链条的丰富性,可谓一举多得,意义重大。
探索
多层次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农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
对此,意见提出,要探索一套生态农业扶持政策。以生态农场为重点对象,探索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深松整地为重点的地力补偿政策,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减排降污、农膜回收利用为重点的环境补偿政策,稻田甲烷、农用地氧化亚氮、动物肠道甲烷、畜禽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减少排放为重点的低碳补偿政策,以及技术优先推广、专家优先服务、金融优先支持、用地优先保障、产品优质优价等配套扶持政策。
另外,还要构建一套生态农业监测体系。督促生态农场建立台账,如实记录生产经营全过程情况,作为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和实施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及时对生态农场的化肥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地膜回收利用等台账进行查核,对生态农场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农产品质量等进行采样检测,对生态农场的投入产出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等进行综合分析,加强生态农场跟踪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农业农村部要求,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把生态农场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重要抓手,将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生态补偿等扶持政策在生态农场落实落地。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联合攻关,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等支撑力量,抓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设施装备。加强生态农业技术集成推广,推进单项技术、产品、设备集成配套熟化,形成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全链条综合解决方案。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在生态农场的应用,提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科普培训,组织编写生态农业科普出版物,举办科普专题讲座,组织专家进村入户开展培训宣传,提高市场主体和广大农民环保意识。
专家表示,该意见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生态农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针对性举措,部署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从遴选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市场主体,到总结推广一批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模式,再到探索构建一套生态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及构建一套生态农业检测体系,该意见兼顾全局谋划和重点部署,既立足当下,也着眼长远,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有效实践,更是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务实举措。
展望
两个效益实现双向平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及其环境问题、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以及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专家表示,从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农村清洁、环境优美、经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方向。这与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密切相关。
业内人士认为,要关注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必须关注生态农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导向。归根结底,农业生产追求效率,生态农业的最终产出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产品,另一种是服务,两者都需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从生产环节来看,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是在生产传统肉、蛋、奶、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的同时,重视粮食安全,降低能源消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因此,有必要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污染,不用或少用相应的化学品,使最终产品绿色、有机、安全、无污染。从销售环节来看,生态农业需要科学管理、先进技术和新颖理念。此外,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与第三产业的关系更为密切。生态农业在生产农产品的同时,对其配套设施有更高的要求。
生态农业的发展程度和生产规模最终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专家表示,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保证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根本。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并积极采用相关高新技术,以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和服务的发展。
生态农业需要投资现代科技产品,关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当这些考虑成熟时,生态农业设施的建设已成功了一半。
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主要集中在生态文化建设上。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需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能落后。这就要求农业发展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发展人文氛围浓厚、底蕴深厚的农业生态文化。相应的措施包括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平衡,努力打造品牌等。
“十四五”时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进入低碳发展的新阶段。专家表示,通过软硬件相结合,大力推进生态农场建设,不仅能进一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惠,更是为返乡、入乡、在乡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一个舞台,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建设生态农场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任务。各地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向,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保持战略定力,制定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举措,因地制宜、精准推进。(依琰)
延伸〉〉〉
发展生态农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我国农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要同时做到高效和生态,就必须兼顾两个目标,即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同时注重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而生态农场建设为各地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新方向。本报梳理展示两个案例,旨在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双线推进提供借鉴。
案例1:土地“生金”
河北留善寺镇西堑里村通过引入怡景生态农场,构建美丽乡村,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图景在精心勾勒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从2014年开始,怡景生态农场陆续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用于发展生态农业,立足大田种植和林下养殖,他们通过生态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创新,以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方式让园区里的动植物自然发育,不仅造就了安全且独具风味的农产品,还打造出宜人的田园休闲环境。
每年农忙时节,农场用工达到30多人,让不方便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家门口有了一份收入。今年70岁的黄志章将土地流转给农场,并在这里打工,每年获得租金的同时,他还能在农场拿一份工资,每月2000多元。
农场负责人冯建山表示,建设农场期间,打井、通电都是村“两委”和县驻村工作队帮助协调,平时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有什么技术上的问题都能得到驻村工作队的帮助。
据了解,在村“两委”和县驻村工作队的组织协调下,西堑里村的土地都被流转到农场,规模化和特色化经营让土地“生金”,也让农民从传统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开始从事图书印刷、渔竿渔具制作等产业,从而实现多渠道增收。
案例2:智慧农场
日前,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公布了首批132家获得“生态农场”称号的生产主体。来自上海闵行区的上海正义园艺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生态农场”。
在上海正义园艺有限公司一万多平方米的智能蔬果园内,配备了智能灌溉一体机,其可以智能化调节作物生长所需的EC值和PH值、设定作物所需要灌溉的时间、精确控制施肥量及灌水量等。一键开启,自动化浇灌,对农作物实现了精确化管理,提升了省工、省力、节水、节肥水平。
目前农场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100%,生产出的有机肥全部用于蔬菜生产,每年可节约购买成本10万元,按处理废弃物产生1吨有机肥的成本计算,总体可节约生产成本4万余元,节本增效12.82%。同时增加有机肥用量,可减少化学肥料用量16.67%。
机械化种植是未来趋势,目前农场内机械化程度达79%,有效缓解菜农老龄化、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此外,农场“蔬果智慧农业云平台”的建成,实现了种植示范区域的信息化管理,种植专家、蔬果管理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录入物联网数据,通过视频进行远程诊断和电子商务交易。